2022年第6期“南强知识产权沙龙” | 张曼副教授:脑隐私的法律保护逻辑
来源: | 作者:知识产权研究院 | 发布时间: 2022-11-15 | 1260 次浏览 | 分享到:

 

 知产院讯 2022年11月12日下午,由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主办、厦门市荔信律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协办的2022年第6期“南强知识产权沙龙”在祖营楼六楼会议室及腾讯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脑隐私的法律保护逻辑”,由厦门大学优秀毕业校友、西北大学法学院张曼副教授主讲,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杨正宇助理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杨正宇助理教授主持)


  沙龙第一部分,张曼老师先从自己的论文出发,向参会同学们介绍自己的选题来源、论文结构与内容,就论文整体研究思路进行具体介绍。张曼老师就脑隐私的法律保护研究提出了“三步走”的观察结论:


  第一步要将技术理性纳入监管研究当中,要确保技术的合理使用、特定场景、自我控制等等,保证生物技术的安全发展和人脑隐私信息的平衡保护,在目的限定的前提下要对脑隐私限定的控制权放在实际需求者的手中自己决定;

  第二步是将具体的人带入监管研究当中,防止隐私信息收集后的私自篡改、利用,特别是要求技术公司不能滥用权利,并应该在脑技术开发过程中科学评估一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偏好;

  第三步是将匿名信息纳入监管研究时,由于美国和欧盟均为涉及这些内容,我国立法也排除了该类信息,因此对这一部分要加强研究。


  她认为: 首先,我们应反对技术恐惧,全面认识技术潜在的发展力量;其次,我们要反对人体工具化,要时刻保持人是目的的观点,维护以自由和平等更为核心的尊严个人是构建脑机互联监管体制的基础;再次,要充分认识到匿名信息可复原性,加强对于脑隐私背景下“匿名信息”法律规制的研究,因为即便“脑印”残缺不全或者删除明暗信息,依旧可以通过合并相关数据及重新识别个体;最后,现行立法需进行必要的调整,未脱敏的大脑信息不适用隐私权保护,并且可以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调整。


  沙龙第二部分,张曼老师向参会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写作感想。对于这篇论文,她的研究兴趣起始于对技术本身的观察和思考,以马斯克宣布脑机接口动物实验成功这个例子为出发点开始进行相关话题的技术关注和研究,她认为论文创新可以分为方法性、材料性和观点性的创新,而观点的创新是论文最可贵的地方,自己的论文也是从观点和视角的新颖性出发进行写作。


  杨正宇老师认为,从技术入侵到技术认识的过程,思考脑机接口等相关技术对人体、对法律主客体的冲击具有颠覆性,张曼老师从技术到法律的路径为我们认识脑隐私问题提供了结构性的观察视角,并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沙龙第三部分,张曼老师就参会听众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本次沙龙获得了校内外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线上线下百余名观众参与了会议。听众朋友就机器收集人脑信息的法律定性、机器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定性、知识产权对人脑信息收集和云端发展的作用、信息的资产属性以及虚拟人脑的法律地位等问题提出诸多问题,张曼老师对此进行一一回应,会议在热烈地讨论中圆满结束。


来源: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文       字:林 锦 晖

图       片:陈 俊 凯

排  版:林 诗 咏

编  辑:王   轩    曹   琳

责任编辑:朱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