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Calm and Game On: 留英读博二三事
来源:知识产权研究院 | 作者:知识产权研究院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18-03-26 | 3841 次浏览 | 分享到:

感谢导师刘晓海老师、林秀芹老师的鼓励指导,在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并攻读一年博士研究生后,我申请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攻读法学博士学位。谨在此对学校、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多年悉心培养表示诚挚感谢,并祝母院成立十周年生日快乐。

本文旨在简介出国攻博申请经验留基委奖学金申请经验留英攻博体验。并欢迎与大家就相关问题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一、出国读博申请经验

决定出国读博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择校。各学校的申请条件及截止日期均可见其官网,筛选后并择取若干院校进行网投。有些院校(如QMUL)招生条件会写明学生不应事先自行联系导师;另一些院校(如UCL)则要求学生在申请前先与导师沟通,并在网申系统中注明。

申请材料通常包括研究计划、CVPS、语言测试(IELTS/ TOFEL等)成绩、专家推荐信、本科与硕士阶段GPA等,有些学校(如Oxford)会写明有发表论文也是加分项。其中,研究计划需要同时具备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形式要件是指学院官网上要求一份博士研究计划的内容划分与字数限制(见图一);实质要件是指所研究的问题能够引起导师兴趣,这就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导师的著作、论文、主持课题、会议演讲等。此外,越是名校对语言测试成绩要求越高,并会格外要求写作单项达标(例如IELTS的写作单项不小于7.0TOFEL的写作单项不低于24/30)。所以复习语言考试时时间配比要有所侧重。
图一 UCL法学院的Research Proposal Template

我选择UCL的理由包括:(1UCL及其法学院世界排名较高。2018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综合排名第七,法学院排名第十二;(2)我自身没有美国LLM/ JD学历背景,无法申请美国T14法学院SJD/ phD,所以对美国不予考虑;(3)当时检索认为较之其他学校(如LSE),UCL品牌与创新法律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Brand and Innovation Law, IBIL)与Jevons竞争法与经济研究中心(Jevons Institute  for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更能为我的研究提供资源。

先联系导师型院校申请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前期科研成果,对对方学术观点的了解等初步吸引目标导师,并在随后的一两个月保持与目标导师的良性互动(邮件,社交网络等)。林老师的多年培养使我具有契合外导兴趣点的前期研究成果。老师们对我的研究计划也给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一般在初审网申材料之后会进一步组织面试(海外生可选择网络面试),并在面试后适当时间公布最终录取结果。面试前准备好适宜的场地(远程网络面试的同学,例如厦大法学院五楼会议室)与着装。面试问题包括通常的为何选择读博为何选择我校/等,也包括针对研究计划内容的学术性提问。学院单独成立委员会决定录取名单。英国学府招博名额一般在每年十名左右。

二、留基委奖学金申请经验

在申请院校的同时可以申请该院校的奖学金。如果未能拿到对方的资助,则在拿到offer后,研二/三与博一学生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www.csc.edu.cn )对学费和生活费的资助。网申时间一般在三月末。申请所需提交的材料及细则要求可见留基委的《出国留学人员须知》。申请留基委的奖学金所提交的研究计划不仅有英文版,还有中文版(填写在申请表中)。撰写中文版的研究计划时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研究契合国家发展需要。

国家对攻读博士学位学生资助的遴选比联合培养学生更为严格:(1)对走厦大与特定几所外方院校合作项目(如麦吉尔大学)的博士生,无需面试;(2)对其他学生进行英文网络面试,面试注意事项同上述外方院校录取面试。如果担心音质不好听不清提问,可带耳机。面试提问一般是自我介绍选择去某国某校读博对你完成这项研究有什么必要性如何面对异国学习生活的未知挑战等问题。虽然面试老师大多并不属于你的专业领域,但也不排除针对研究计划进行学术性提问,因此还是要做到对自己的研究计划心中有数。可在小木虫等网站/APPhttp://muchong.com/bbs/)收集可能的提问方向并做应对准备。

三、留英攻博初体验

法学院我这一级博士新生共八人,来自世界各地,我是在校博士生中唯一的中国人。许多博士同学有着名校背景与丰富的工作经验,互动中获益良多。我的导师Robin Jacob 教授(https://www.ucl.ac.uk/laws/people/sir-robin-jacob)与Christopher Stothers教授(https://www.arnoldporter.com/en/people/s/stothers-christopher)均长期置身实务,为我留英期间零距离接触知识产权及竞争法实务提供了可能。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UCL法学院博士生三年制。第一学年开设phD skills seminars,由不同的教授立基并超越自身研究,介绍各种法学研究方法,例如比较法、法经济学等。课前完成阅读材料能帮助课堂理解。博士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旁听为知识产权/竞争法硕士开设的Competition Law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Corporations and MarketsLaw of Patents等课程。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每学期期末会组织大家进行近期研究展示,交叉提问,并提交阶段研修报告。每周举办博士生学术沙龙(the Work in Progress Forum, WPF),由一名学生主讲,一名同研究领域学生做同行评议,一名学生主持进度,其他人提问或给出建议。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提升用英文当众演讲自己研究的能力,选取提问角度的能力,与快速应对提问的能力。

英国法学博士实行双导师制。理论上,第一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第一年的学习,第二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后续两或多年的学习。该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部分取决于两个导师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很幸运我的两位导师长年默契合作,因此目前还没出现过两人意见及分工上的不一致。学生至少每月要与导师见面一次,展示博士论文撰写近况,讨论定出下个阶段的目标。

博士生在学期间可以申请UCL与欧洲、美国一些高校的联合交换项目,为期三个月到一年不等(e.g. https://www.leru.org/  , http://www.grad.ucl.ac.uk/yale-ucl/ )。学院也提供欧盟法院等单位的实习机会。

入学九到十二个月时,通过提交一份年度审核报告并参加口头答辩(viva)决定能否获得研究型硕士(Mphil)学位。在后续的两年多继续完成论文,方获得博士学位。至于是否按期毕业则看个人努力与天资。

(二)学术资源

学院的各个研究中心会不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举办大型学术活动。法学院教授们也会举办stuff lunchtime seminars来展示近期研究成果。在学院Bentham House这个三月末装修完毕前,博士生办公位临时设在英国高级法律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Legal Studies, IALS)的五楼,也是我平日主要活动地。

伦敦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这些图书馆馆藏及数据库的共性是重点关注英国法,同时涵盖国际法,其他国家法律及比较法的材料。例如用Westlaw UK, LexisNexis Butterworths, All England Law Reports等对英国判例法的检索就可以更全面。

首先是刚刚提及的IALS下属的Global Law Library,号称欧洲及英联邦最大的英文法学图书馆。馆内经常举办研讨会及学术讲座,还开设法律检索、OSCOLA注释法、research presentationViva技巧等课程。伦敦大学学院的主图书馆中最辉煌的一间是法学藏书厅,有约5万册法学专著。此外,大英图书馆的Business & IP centre也有很多知识产权领域的藏书。值得一提的是大英图书馆的数据检索系统是意外之喜,包含几乎全英法学著作、博士论文纸质版和电子版存放位置的信息。三月末,UCL法学院会落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法图书馆。按照Robin的说法,学院致力打造全英最好的知识产权图书馆。
图二是UCL main library的法学藏书厅

(三)兼职教学机会与福利待遇

每年春季学期,经申请并选拔后,博士生可以参加UCL Arena One参加教学入门培训,在当年九月开始作为一门LLB/ LLM课程的教学助理,获得教学经验。我觉得这还是和特定任课教授拉近距离的好机会。

在第一至三学年,每名博士生账户每学年会有个人研究津贴£750用于伦敦市内参会、置办设备等。参加国际会议并演讲发表的论文者还可以申请博士生研究、创新与影响津贴£3000,用于报销差旅、住宿等开支。

诸如Modern Law Review等机构每年会择优提供额外的奖学金,可以与已有奖学金兼得(e.g. http://www.modernlawreview.co.uk/about-mlr-scholarships/ )。

(四)结语

更宽广的平台所能带来的机会与资源理论上符合马太效应,能否根据未来职业规划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则因人而异。个体与月亮六便士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自变量个人努力与因变量因缘际会的加减乘除得出我们的人生。Keep calm and game on,这场游戏中压力与动力并存。

感谢母院领导、老师的指导帮助,我才得以来伦敦继续深造。母院永远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系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2016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