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IP BEAR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半年访学见闻
来源:知识产权研究院 | 作者:知识产权研究院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18-03-09 | 3331 次浏览 | 分享到:

非常荣幸得到林老师的推荐和Merges教授的同意,我从201781日起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分校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交流访学生活。非常感谢学校、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我的支持,为我在美国学习、交流提供了诸多便利,学生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吉祥物是熊,在橄榄球比赛时经常能听到响彻全场的助威声“GO BEARS!”IP是我的专业知识产权的英文简写,在此题目下我将分学习科研、日常生活两方面向各位师友们汇报我在美国的这半年见闻。恰逢我院建院十周年之际,希望借此文寥寥数语表达对知识产权研究院诚挚的祝福!

一、科研学习情况

(一)伯克利知识产权专业概况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全球著名的学府,不仅在美国国内的高校排名中名列三甲,在TimesNews Report,上海交大等多家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列前十。作为美国公立大学的领头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中均排在世界前列。众所周知,加州大学有很多分校,但是伯克利分校是最早设立的校园,因此人们又将伯克利分校称作“CAL”(学校旁边的店里买有各种CAL纪念品,一开始我以为是加州人民的自称)。

我的专业是知识产权法学,伯克利的法学院大约位居美国前十,而其中知识产权方向在过去的十九年中十七次排名第一,可谓是全球知识产权学科重镇。全美知识产权学者发文引用量前十位当中,有三位教授来自伯克利,排名第一位的Lemeley教授也毕业于伯克利。而我访学期间的外方导师正是该排名上位列第二的Merges教授。Merges教授著作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项成果都影响深远,其编写的《Found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ustify Intellectual Property》等著作几乎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知识产权学人的必读经典。Merges教授治学态度严谨,但是平时待人接物毫无学术权威的架子,对待中国学者非常友善。他每年都要招收来自中国的LLMJSD等读取学位的学生以及来美访学的中国学者或博士研究生。能获得Merges教授的同意来伯克利学习,我感到仿佛进入到知识产权学科的殿堂一般,每天都怀着敬畏之心在伯克利学习,这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学习体验。

(二)上课学习与交流

81日在学院报到时正值学校的暑假,简单适应之后,学校自815日开始陆续开设了课程,学期至12月初结束,上课时间在十六周左右。在开课第一周,我就跟外导Merges教授约了见面,交流了我的研究情况和学习计划。

伯克利法学院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很多,我在学院官网上浏览过选课信息后制作了相关课表,最后决定选择Trans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Busines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两门课程作为这一学期的旁听课程。

之所以在众多课程中仅选择两门来听,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学院政策要求访学学生旁听课程最多两门。由于学院资源有限而访学学者众多,学院在综合教师数量、教室规模、开课数量、学生数量等多方面因素后,最终为我们访学学生设下这个“硬杠杆”,也成为制约我们选课数量的主要原因。至于学院开设的课程门类,我在上图中仅以周一为例显示就可见一斑。

第二,上好一门课的要求很高。与国内教科书式教学不同,美国的法学教学需要在课前阅读大量资料,主要包括案例和论文。比如我旁听的Trans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课,Merges教授要求每次课前要阅读50页左右的英文资料,一周两课就是一百页左右的阅读量。Busines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这门课的阅读量也大体相当。考虑到自己同时还有国内的科研项目和博士论文在身,能做好两门课程的准备工作已经实属不易。而且伯克利的选课需要在网上操作完成,教学过程中发布的阅读材料和教学资料也均发布在教学系统上。由于我们访学学生最多只能选两门课程,没有其他课程的材料去旁听简直就像听天书一样。我在学期伊始也曾经尝试在完成这两门课程之余去旁听法理学、比较法、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等其他课程,后来由于教学系统的“硬伤”实在是听着很吃力,吸收效果甚微。与其这样贪多嚼不烂式地多听多占,不如就自己感兴趣的这两门课加以精听,听出效果。

第三,这两门课分别设计美国知识产权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Merges教授讲授的这门课程,以比较法的视野对比分析了美国、欧洲、中国三个法域在处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等领域热点问题上的不同做法,是对知识产权理论问题的全面梳理。而Busines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这门课程则由经验丰富的Ostraw律师讲授,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为我们讲述了近几年美国知识产权领域的知名案例,很多案例还从知识产权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给我认识知识产权提供了实践视角。

我完整地旁听了这两门课程,并就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了多次交流。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触最大的是美国学者和学生对理论操作性的重视程度。作为大陆法国家,我们国内的法学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美国的判例法传统使其法学工作者异常重视理论的实践属性,甚至可以说其理论正是在个案规则中逐步积累和完善的,有着较强的规则属性。学生在上课时也对当前的案例和知名企业非常熟悉,问题的焦点也常在于某种做法是否合法而非关注于某个法律概念如何解释。

(三)参加研讨会情况

我参与研讨会的情况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校内的研讨会非常多,一方面是学院请社会各界人士做的“lunchtalk”系列,另一方面是针对一些主体举办的seminar或者workshop。首先我想说的是“lunchtalk”系列,我认为这是美国教学科研的一项特色制度,值得我们学习。美国人一天中最重要的是晚餐,午餐常常从简进行,而且没有午休习惯,这就为举办午餐讲座奠定了前提条件。顾名思义,这项活动就是请社会各界的法学认识在午餐时间来学院举办讲座,所有参与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费午餐,同时享受物理和精神上的双重盛宴。伯克利法学院的lunchtalk主要是商法系列和科技法系列。商法系列在周一、三举办,科技法系列在周二、四举办,加上零散的其他讲座,学生一周的午餐问题基本都能得到解决。讲座聘请的人士以律师为主,讲授的话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比如被我蹭饭一个学期的科技法系列,在学期前半部分有很多律师关注美国的专利流氓问题,而后半学期则主要关注人工智能方面的前言问题。这些讲座并不体现理论深度,重在阐述实践操作,引起学生兴趣。讲座后的提问环节也难有精彩的理论问题,但是律师们也会耐心解答学生的各种入门级提问。至于午餐的伙食标准,我只能说可以勉强维系生存,来听的同学绝对是出于学术目的。

在校外研讨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斯坦福举办的三校网络法律论坛。这一论坛由斯坦福、牛津、北大三校共同发起,轮流举办,邀请多国理论界、实务界人士交流网络相关的法律问题。之前我在国内读研期间参加过北大举办的论坛这次参加斯坦福的论坛感觉更加特别。这次在斯坦福的论坛上,我见到了知识产权的学术大牛Lemeley教授,并当面向他请教了我论文当中的两个问题,令我受益匪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有许多中国的著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参与,为知识产权问题的国际研讨贡献了中国视角,让人为之振奋。唯一遗憾的就是论坛时间紧凑,我和中国的小伙伴早上六点从伯克利出发,晚上六点返回,没来得及观赏美丽的斯坦福校园。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自己论文写作中有幸通过邮件采访了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前副总裁George先生,他居然非常详尽地回答了我的相关问题,令我非常感动。

(四)个人科研情况

在伯克利半年的日子是紧张而充实的,为了便于访学学者和学生进行科研工作,伯克利法学院设立了专门的访学办公区,每个访学学者可以拥有一套桌椅和一个柜子。每年来伯克利法学院访学的中国学者多达数十人,大部分中国学者都非常勤奋,经常在某个固定的座位上进行研究,因此本来供访问学者们流动使用的桌椅往往被印下了中国学者的符号。唯有一点不太便利的是,学院或者学校总会在休息日、节假日关闭访学区。各位中国同仁在旁听课程、参与研讨会之余,都会在访学区奋笔疾书,这一方桌椅也成为我在伯克利进行科研学习的主要战场。

二、日常生活

如之前所说,每周听课需要大量的预习工作,而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是在博士第三年来美访学,基本都背负有博士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负担”,因此大部分中国访学学生的生活并不能算丰富多彩,教学楼、食堂、住宿三点一线的也不算少数。因为大家长期在访学区驻扎,那些中国学生占据的座位外国学者都很清楚,有些区域放眼看去甚至几乎全是中国人。由于白天大家在访学区学习的时间很长,互相之间也就常常以“馆长”、“馆霸”、“区长”、“学霸”之类的外号开开玩笑。

首先说下衣食住行方面。女生们平时都比较收敛,在黑五前后那真是个个生猛,纷纷“剁手”。吃饭方面有很多时候都是靠之前说的lunchtalk解决,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学习的自助餐厅解决,学校自助餐一顿7美元比较实惠,而且食物品种多样,深受大家喜爱,一个月吃饭的花费在四五百美元左右。最令大家头疼的就是住宿租房子。加州的房价本来就算美国房价的高价区,加上伯克利周围还有其他高校和中学,所以学校周边的房价很高,大家基本都是跟他人合租。想要在学校周边住一间两室一厅套房里的单独卧室,花销在每个月1200美元左右。我们这些短期租住的在租房时比较困难,最后我跟两个室友合租了一件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为了节省开销,我住在客厅用屏风隔开,被大家戏称为“厅长”,即便这样每月租房的花费也在八九百美元。在出行方面,美国真的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到超市的距离都经常在数公里以上,要想出去聚餐或者参加其他活动,乘车几十公里都是平常的事情,拼车也就成为了大家的通常选择。

学校为了方便访学学者和家属尽快适应美国生活,特意开设了design your life in U.S.的生活课程,我报名参加了这个为期八周的小班课程。没想到上课的基本都是家属,而且全班就我一位男士,每天不得不在课余听各位女士谈论经营家庭、教育子女等话题,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访学生活的一段小插曲。

(作者系知识产权研究院2015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