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邱洪华教授讲授“中美专利活动比较视角下的中国专利质量”
来源: | 作者:知识产权研究院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20-07-02 | 2779 次浏览 | 分享到:
    (知产快讯 记者 蔡子贤 报道)2020年6月28日下午,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邱洪华教授于网络直播平台为我院师生开展了题为“中美专利活动比较视角下的中国专利质量”的专题讲座,此亦为我院2019-2020学年短学期专题系列讲座第一讲。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教授、罗立国副教授以及我院五十余位研究生参与了讲座,讲座由罗立国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邱洪华教授以国务院于2008年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引,带动在场师生共同关注十二年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尤其是我国专利活动的发展变化。邱教授指出,自实施《纲要》以来,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一批高价值核心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运用新模式不断涌现,邱教授还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基础环境、专利产出结构、全球创新指数等进行了细致介绍。



    随后,邱洪华教授结合形式多样的图表,从统计数据的角度向在场听众介绍中美两国专利之间的不同、差距与变化。邱教授指出中国在有效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国外各目标国的专利申请量、布局海外的专利族、专利申请人的类型与来源、核心专利数量等与美国存在差异与差距。邱教授总结,《纲要》的实施带动了我国专利数量激增,但从专利文献撰写质量和核心专利数量等方面看,我国专利质量仍有待提高,专利数量脱离了国家创新能力的真实情况。
    最后,邱洪华教授探讨了我国专利激增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带来的影响,并围绕应对措施提出了几点思考。邱教授结合朱雪忠教授的文章《我国专利数量的失控及其危害》(载于《中外知识产权评论》2018年总第4卷),提出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专利数量、专利发展公共政策被滥用、专利申请动机下的“荣誉”性专利异化等导致了我国专利激增。而专利激增对我国专利整体质量、社会公众认同、社会资源、创新能力、专利信息利用与专利转化率等产生了消极影响。邱教授指出,在应对策略方面,我国已致力于淡化专利数量指标的考核。此外,专利奖助公共财政政策、“专利转化率”等专利活动指标、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等方面应得到理性的规划与落实。



    罗立国副教授作讲座总结,他指出,邱教授结合丰富多样的图表与数据,深入剖析了中美两国视角下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的关系,为在场师生提供了诸多学习思路。其中专利质押与专利评估在课题研究上需要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支持,在今后值得知识产权学界进一步探讨。
    本次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